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 按照區別對待、精準施策的原則,以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領域為突破口,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帶動老區全面振興發展。
湖北省黃岡市作為革命老區,通過不斷加大產業發展,尤其是加大建筑優勢產業發展,不斷增強“造血”功能。以創新管理、抱團出走等方式,開拓創新,主動作為,為黃岡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有力基礎。
多渠道延伸促進建筑業發展
近年來,黃岡市通過強強聯合、優化組合,做大做強建筑企業,基本形成了“以山河集團、湖北長安、湖北玉環等特級、一級建筑企業為龍頭,一大批二級建筑企業為梯隊”的建筑產業發展模式,輻射帶動了全市400多家企業“抱團發展”,部分企業已經從單一房建為主,向鋼結構、市政公用、水利工程等方向發展。
據了解,2015年全市共完成建筑行業產值850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40億元,其中建筑產值過100億元企業1家,過50億元企業1家。黃岡建筑業隊伍規模、資質級別和建筑業產值在湖北地市州穩居第一,建筑業已成為黃岡市最有影響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今年以來,黃岡市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要求,即將出臺《黃岡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意見》,將在市級政府層面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各有關部門將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
“我市將通過規劃編制、技術指導、示范引導、社會推廣和監測評價等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同時將組建建筑產業現代化專家委員會,分行業設立設計、部品、施工等專家小組,負責項目評審等方面的技術把關和服務指導,力爭在建筑業現代化方面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秉S岡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加大教育力度促進從業人員素質提升
近年來,黃岡市扶持企業做大做強,鼓勵調增資質、晉升等級,全市建筑業企業已經發展到548家,其中包括特級房建總包企業1家、一級總包36家、二級237家、三級124家、勞務企業發展到150家。
同時,施工專業范圍也得到進一步延伸。據統計,全市現有勘察設計單位28家。其中包括建筑設計單位16家、水利設計單位7家、市政、勘察設計單位2家、公路設計單位1家、裝飾設計單位2家,年均實現勘察設計及技術服務收入1億元左右。
目前,黃岡市建筑業從業人員中有高級職稱270人、中級職稱1620人、一級建造師991人、二級建造師5683人。
建立創新行業監管模式促進提升服務水平
近年來,黃岡市嚴格建設各方主體行為管理,嚴格法定建設程序和手續,建立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秩序。落成了集“企業信息、注冊人員、工程項目、誠信行為”四大信息為一體的數據庫。同時,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完善建筑市場動態監管辦法,健全從業人員市場清出機制。
黃岡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筆者介紹,黃岡市實行“市場準入清出與工程質量安全”以及“誠信體系建設”相結合機制,實現了資質資格許可、動態監管、信用管理等各環節的聯動。對發生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和質量安全事故的企業及時啟動資質動態檢查,清出不合格企業。同時,加強合同履約管理,規范合同簽約各方主體行為,嚴厲查處轉包、違法分包行為,維護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對建設工程竣工檔案移交不及時的單位,將納入企業誠信體系統一考核范圍。
據了解,黃岡市大力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創新激勵機制,增強企業品牌、誠信意識,鼓勵企業爭創優質工程,打造精品工程。不斷完善信用信息發布平臺,健全以企業及從業人員為主的信用檔案,規范不良行為記錄和公示,有效應用信用信息,營造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市場環境。
加強工程質量管理促進提高建設水平
黃岡市政府積極引導企業打造精品工程,開展創優評先和創建文明工地活動,提高工程勘察設計和建造質量水平,以質量贏得市場。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全市建筑企業先后獲國家工程質量“魯班獎”4項、國家級施工質量金獎3項、全國用戶滿意工程2項、湖北“楚天杯”工程質量獎170多項。
同時,黃岡市政府不斷加大安全措施保障力度,建立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防控體系,加大日常安全生產檢查防控,使得安全生產形勢工作總體平穩有序發展,建筑施工5年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高科技應用促進建筑節能
近年來,黃岡市創新工作機制,全面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同時,應用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達到公共建筑能耗監測,使得建筑科技應用范圍明顯擴大。
據統計,僅“十二五”期間,黃岡市完成綠色建筑面積7.92萬平方米,完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節能中的應用面積184.89萬平方米。同時,全市新型墻材企業發展達到86家,年產量達到31億標磚,基本滿足了節能發展的需要。
此外,黃岡市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155萬噸,散裝率達到60%。商混站發展到51家、生產線達到86條,產能達到1720萬立方米/年。
目前,黃岡市集“專項規劃、專項設計、專項施工、專項監理、專項驗收、專項備案”為一體的閉合式在建建筑工程節能管理模式。據介紹,未來,黃岡市政府還將加大對建筑節能領域的投入力度,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節能城市的號召。